上回将之前看过的章节都大致梳理了一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发现看不懂了。。太泛。

从这篇文章起,我想一个个详细的说明,当是复习了。

今天,先来讲述策略模式的故事。

为什么要用策略模式?

这一章从一开始便告诉我们,用继承来解决扩展问题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一旦你需要一个新的行为时,你就必须继承出一个新类,如此,代码便会在多个子类中重复,而由于我们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行为需要定义,设计之初的父类很可能要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导致其所有的继承者都受到牵连,这是很可怕!接下来,就是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首先一个原则是,封装变化,把变化的部分提取出来,反应到这个设计模式就是将行为提取出来,单独成类,行为之间通过继承来扩展,而在实物类中,通过定义行为超类,使用时实例化行为子类的方式来使用行为。

这样的方式,使得实物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动态指定行为。

就如下面的代码一样:

// 定义行为超类
class FlyBehavior {
public:
    virtual void fly() = 0;
};
// 扩展行为超类
class FlyWithWings : public FlyBehavior {
public:
    void fly() {
        std::cout << "I can fly with wings~~" << std::endl;
    }
};
// 定义实物超类
class Duck {
private:
    FlyBehavior *flyBehavior; // 声明行为超类
public:
    virtual void performFly() {
        flyBehavior->fly();    // 委托飞行行为给行为类。
    }
};
// 定义实物子类
class ModelDuck : public Duck {
public:
    setFlyBehavior(FlyBehavior *fb) {
        flyBehavior = fb; // 指定新行为
    }
};

OK,这,就是策略模式:定义了算法簇,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