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对“Python 注解方式实现缓存数据详解”的完整攻略。
什么是缓存?
缓存指的是将计算结果或数据存储到内存之中,以便之后的查询能够更快速地获取数据。在实际开发中用到缓存的场景比较多,如计算结果缓存、数据缓存等。
在 Python 中如何实现缓存?
在 Python 中,可以通过装饰器的方式来实现缓存。具体来说,可以使用一个装饰器函数来包装待缓存的函数,当调用待缓存的函数时,会先从缓存中查询是否有该函数的结果,如果有,则直接返回,否则再计算一遍,并把结果存储在缓存中。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计算,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缓存装饰器的实现:
import functools
def cached(func):
cache = {}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key = str(args) + str(kwargs)
if key not in cache:
cache[key] = func(*args, **kwargs)
return cache[key]
return wrapper
在上面的代码中,cached
是一个装饰器函数,它使用了一个字典 cache
来作为缓存存储。装饰器函数 wrapper
判断如果该函数的调用参数在缓存中已经存在,则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否则再计算一遍,并将结果存储在缓存中。
Python 注解方式实现缓存数据
Python 3.9 中新增了一个特性,即通过注解的方式添加参数处理逻辑,该特性可以用于实现缓存。下面是一个使用注解的缓存实现:
import functools
def cached(func):
cache = {}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__cache=True, **kwargs):
if not __cache:
return func(*args, **kwargs)
key = str(args) + str(kwargs)
if key not in cache:
cache[key] = func(*args, **kwargs, __cache=False)
return cache[key]
return wrapper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给 wrapper
函数新增了一个注解参数 __cache
,默认为 True
,当 __cache
为 False
时,函数会直接执行,而不会使用缓存。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缓存失效的情况下强制计算一遍结果,避免缓存中存储了糟糕的数据。
示例说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使用缓存装饰器和注解缓存两种方式的示例。
示例1:使用缓存装饰器
下面是使用缓存装饰器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
@cached
def fib(n):
if n < 2:
return n
else:
return fib(n-1) + fib(n-2)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 cached
装饰器包装了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函数 fib
。当我们调用 fib
函数时,如果参数已经在缓存中存在,则会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否则会计算一遍,并将结果存储在缓存中。
示例2:使用注解缓存
下面是使用注解缓存实现的计算阶乘的代码:
@cached
def factorial(n, __cache=True):
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 factorial(n-1, __cache=False)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注解缓存的方式来实现计算阶乘的函数 factorial
。当我们调用 factorial
函数时,如果参数已经在缓存中存在,则会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否则会计算一遍,并将结果存储在缓存中。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__cache
参数来强制计算一遍结果,避免使用了错误的缓存数据。
这就是使用 Python 注解方式实现缓存数据的攻略。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Python 注解方式实现缓存数据详解 - Python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