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会详细讲解“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的完整攻略,包括什么是Oplog、Oplog的格式详解以及两个Oplog示例说明。
什么是Oplog?
Oplog(操作日志)是MongoDB的一项特性,用于记录MongoDB数据中的所有操作。Oplog是一个特殊集合,也是复制集中的必须组件。使用Oplog,可以进行MongoDB的数据副本集和分片等功能。
当MongoDB执行insert/update/delete等操作时,会将操作记录到Oplog中,用于同步到其他副本集中的数据节点。Oplog通过对每一个操作的记录实现数据同步和故障恢复,确保副本集中的所有节点都是最新的。
Oplog的格式详解
Oplog通过JSON格式进行存储和提交。其中,每一条Oplog记录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 操作信息
- 命名空间
- 对象
操作信息
每条Oplog记录中,操作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字段 | 类型 | 描述 |
---|---|---|
ts | Timestamp | 时间戳,记录操作时间 |
op | String | 操作类型,包括i(插入)、u(更新)、d(删除) |
ns | String | 命名空间,指定操作的集合和数据库 |
o | 对象或数组 | 操作对象,包括插入文档、修改前文档、修改后文档、删除文档 |
o2 | 对象或数组 | 可选对象,用于唯一标识一条记录 |
命名空间
命名空间用于指定操作的集合和数据库。格式为“[database].[collection]”。
对象
对象用于指定操作的具体对象内容。根据操作类型不同,对象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 插入文档(op为“i”):表示插入的文档内容;
- 修改前文档(op为“u”):表示修改前的文档内容;
- 修改后文档(op为“u”):表示修改后的文档内容;
- 删除文档(op为“d”):表示被删除的文档内容;
Oplog示例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Oplog的概念和格式,我们看下面两个Oplog示例:
示例一:操作方式为“更新”
{
"ts": Timestamp(1545240230, 1),
"t": NumberLong(1),
"h": NumberLong("2830976792896070523"),
"v": NumberLong(2),
"op": "u",
"ns": "testdb.contacts",
"o2": {
"_id": ObjectId("5c1dbffabfd1420dc69ea5ab")
},
"o": {
"$set": {
"phone": "123456789"
}
}
}
在该示例中,op字段的值为“u”,表示操作类型为“更新”。ns字段的值为“testdb.contacts”,表示在testdb数据库的contacts集合中进行操作。o2字段的值为一个对象,用于唯一标识一条记录,这里使用了文档ID。o字段的值为一个修改器文档,表示需要把phone字段的值修改为“123456789”。
示例二:操作方式为“删除”
{
"ts": Timestamp(1545240550, 1),
"t": NumberLong(1),
"h": NumberLong("-4806826701549632250"),
"v": NumberLong(2),
"op": "d",
"ns": "testdb.contacts",
"b": true,
"o": {
"_id": ObjectId("5c1dc034bfd1420dc69ea5ad")
}
}
在该示例中,op字段的值为“d”,表示操作类型为“删除”。ns字段的值为“testdb.contacts”,表示在testdb数据库的contacts集合中进行操作。o字段的值为一个对象,用于唯一标识一条记录,这里使用了文档ID。
以上就是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的攻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mongodb中oplog介绍和格式详析 - Python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