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请求重试指的是在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时,如果没有得到正常响应,客户端会自动重新发送请求。
HTTP请求重试的目的在于保证请求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尤其在网络环境较差或者服务器端发生意外情况时,请求重试能够提高请求的成功率和效率。
HTTP请求重试的过程如下: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
-
接收到服务器响应,判断响应状态码,如果响应状态码是500或者502,或者响应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进入重试逻辑。
-
客户端根据设置的重试策略,重新发送HTTP请求。
-
如果重试成功,返回响应结果,否则继续重试,直到达到重试次数上限。
常用的重试策略有三种:
-
固定次数重试策略:客户端根据设置的重试次数,多次尝试重新发送请求。例如,在请求失败后,设置重试次数为3次,每次重试间隔为1秒,每次失败后都会等待1秒,总共会尝试发送请求4次。
-
指数退避重试策略:客户端每次重试都会增加重试间隔时间,重试次数也随之增加。例如,第一次失败后等待1秒,第二次失败后等待2秒,第三次失败后等待4秒,以此类推。
-
随机退避重试策略:客户端每次重试都会随机生成一个等待时间。例如,第一次失败等待1秒,第二次失败等待3秒,第三次失败等待2秒,以此类推。
示例1:
假设网站的用户登录功能采用HTTP协议实现,当用户提交登录请求时,服务器端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如果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不正确,服务器端将返回错误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户端在第一次请求时因为网络故障没有得到正确的响应,客户端会启动重试逻辑,并根据设置的重试策略,重新发送请求。例如,配置了重试次数为3次,每次重试间隔为2秒。如果第一次请求没有得到正确的响应,客户端会在2秒后重新发送请求,再次失败时,等待2秒后再次发送请求,如果仍然失败,最后一次重试时,等待2秒后再次尝试,如果仍然失败,请求失败。
示例2:
假设网站需要向外部API发送HTTP请求获取某个数据,由于外部API返回的数据不稳定,有时会因为服务器负载过高或者网络延迟等原因导致超时或500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会启动重试逻辑,以保证获取数据的可靠性。例如,设置了重试次数为5次,每次重试之间的间隔时间按照指数退避重试策略来计算。客户端向外部API发送第一次请求时,等待1秒钟,如果没有收到响应,则等待2秒重新请求,如果还没有得到响应,则等待4秒后再次尝试。如果重试到第4次时还是没有得到响应,则等待8秒后再次发送请求,如果最终依然没有得到响应,则放弃请求。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什么是HTTP请求重试? - Python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