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基于if-else规则的监督式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被用于分类任务和回归任务。
一颗决策树由节点(node)和边(edge)组成。其中,根节点代表一个完整的数据集,每一个非叶子节点代表一个特征(feature),边代表此特征的取值(value)。叶子节点表示分类/回归结果。
决策树算法有三种主要的变体:ID3算法、C4.5算法和CART算法。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不同的分裂准则和剪枝策略。
下面是决策树算法的基本原理:
- 选择特征(feature):使用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基尼不纯度(gini impurity)、和方差等准则选择最佳的特征;
- 寻找特征对应的取值(value):对于每一个特征,将数据集按照其取值划分成不同的子集;
- 生成子树:针对每一个子集,递归地计算信息增益或其他准则得分最高的特征,并继续进行划分;
- 剪枝:针对训练集误差或验证集误差最小的子树,进行剪枝;
下面是一个分类的示例:
假设我们要使用决策树算法对一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类,以确定他们是否能够被推荐到一个高中学校。我们有以下特征:平均分、最高分、工作经验。
首先,我们选择一个具有信息增益的feature,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集的无序度。我们假设平均分这个feature是最佳的。对于平均分,我们选择一个阈值进行分割,将数据集分为高/低两个子集。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子集重复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子集,我们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特征来分割。然后我们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子集的数量达到预设的上限或已经没有可分割的特征为止。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该示例: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ata = [[80, 90, 1], [90, 95, 3], [70, 80, 2], [60,65,4]]
label = ['Y', 'Y', 'N', 'N']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clf.fit(data, label)
ans = clf.predict([[75,80,2]])
print(ans)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sklearn.tree
库中的DecisionTreeClassifier进行训练和预测。在这个示例中,我们给出了数据集样例、样例标签以及特征(feature)。我们将数据集放入DecisionTreeClassifier中进行训练,并通过predict()函数做出预测。
下面是一个回归的示例:
假设我们要使用决策树算法预测一组房屋的价格(regrssion),以便于决定出售价格。我们有以下特征:房屋大小、附近学校数量、房龄等。
同样地,我们选择一个特征(feature)并选择一个规则对其进行分割,来最小化数据集的无序度。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选择房屋大小作为最佳的特征。然后,我们针对在某个平方英尺范围内的房屋数据点,来预测其在一个特定价格上的市场价值,方法是使用决策树算法所具有的相同步骤来不断地分割子集,直到达到预设的上限或没有可以分割的特征为止。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该示例: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data = [[90,25,10], [100,20,8], [80,16,1], [110,40,5]]
label = [450, 400, 300, 500]
clf = DecisionTreeRegressor()
clf.fit(data, label)
ans = clf.predict([[95,30,3]])
print(ans)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sklearn.tree
库中的DecisionTreeRegressor实现回归。在这个示例中,我们给出了数据集样例、样例标签以及特征(feature)。我们将数据集放入DecisionTreeRegressor中训练,然后通过predict()函数做出预测。
总的来说,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高效且可解释的机器学习算法,可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在代码实现中,我们可以通过scikit-learn等第三方库轻松使用决策树算法。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决策树算法if-else原理 - Python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