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Redis实现限流的三种方式
什么是限流?
在分布式系统中,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当请求过多时,服务器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并且有可能被拒绝服务。因此,为了保障系统的可用性,通常会对系统流量进行限制,这种机制被称为“限流”。
Redis如何实现限流?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数据结构服务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和命令,可以实现诸如计数器、锁、缓存和队列等功能。在Redis中,可以使用一些数据类型和命令来实现限流,下面介绍三种实现方式。
1. 时间窗口法
时间窗口法是限流实现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在单位时间内,对请求进行计数,如果超出了预设的上限,则拒绝该请求。
Redis中,可以使用INCR
命令和EXPIRE
命令来实现时间窗口法。
def is_action_allowed(user_id, action_key, period, max_count):
key = f'{user_id}:{action_key}'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pipe.incr(key)
pipe.expire(key, period)
_, count = pipe.execute()
return count <= max_count
上述代码中,使用了Redis的管道(pipeline
)技术,将多个命令一次性发送给Redis服务器,避免了多次通信导致的性能损失。
2. 漏桶法
漏桶法是一种流量整形(shaping)的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将请求放入一个由固定容量的桶中,然后以固定的速度从桶中取出请求进行处理,如果桶中的请求已满,则拒绝该请求。
Redis中,可以使用ZADD
命令和ZREMRANGEBYSCORE
命令来实现漏桶法。
def is_action_allowed(user_id, action_key, capacity, rate, now):
key = f'{user_id}:{action_key}'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pipe.zadd(key, {now: now})
pipe.zremrangebyscore(key, 0, now - capacity)
pipe.zcard(key)
pipe.expire(key, capacity / rate + 1)
count = pipe.execute()[2]
return count <= capacity
上述代码中,使用了Redis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
)技术,将请求的时间戳作为有序集合的值,并按时间顺序排序。然后,使用ZREMRANGEBYSCORE
命令,删除过期的请求。最后,使用ZCARD
命令,获取当前桶中请求的个数,以判断是否超出了桶的容量。
3. 令牌桶法
令牌桶法是一种流量控制(control)的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将请求放入一个由固定容量的桶中,然后以固定的速度从桶中取出令牌,只有拥有令牌的请求才能被处理,否则拒绝该请求。
Redis中,可以使用ZADD
命令和ZREMRANGEBYSCORE
命令来实现令牌桶法。
def is_action_allowed(user_id, action_key, capacity, rate, now, num):
key = f'{user_id}:{action_key}'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pipe.zadd(key, {now: now})
pipe.zremrangebyscore(key, 0, now - capacity)
pipe.zrange(key, 0, -1, withscores=True)
pipe.expire(key, capacity / rate + 1)
result = pipe.execute()
stored_time = result[2][0][1]
count = len(result[2])
earliest_time = result[2][0][1] if count > 0 else 0
interval = stored_time - earliest_time
incr = interval * rate
if incr < num:
return False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pipe.zremrangebyrank(key, 0, num - 1)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上述代码中,使用了与漏桶法相同的Redis有序集合技术,并在有序集合中存储请求时间戳。然后,使用ZRANGE
命令获取有序集合中的时间戳,并计算出有多少个令牌可以使用。最后,根据令牌数量判断该请求是否允许被处理。
总结
Redis提供了多种数据类型和命令,可以灵活实现限流功能。本文介绍了三种实现方式,分别是时间窗口法、漏桶法和令牌桶法。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限流算法,以达到最佳的流量控制效果。
示例1:运用时间窗口法实现限流去重
如在博客中,一个IP一分钟只能评论一次,基于这种场景可以采用时间窗口法,代码如下:
def redis_view(request):
user = request.POST.get('user', None)
comment = request.POST.get('comment', None)
if user and comment:
key = f'comment:{user}'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 INCR将值+1,EXPIRE等同于牌桶算法的删除时间
pipe.incr(key)
pipe.expire(key, 60)
count = pipe.execute()[0]
if count == 1:
# 保存评论等其他操作
pass
else:
# 拒绝评论等其他操作
pass
return HttpResponse('ok')
示例2:运用漏桶法实现限流
如在博客中,用户提交内容过于频繁会导致服务器频繁压力,容易造成崩溃。因此需要在服务器层面上采取限制措施,基于这种场景可以采用漏桶算法,代码如下:
def redis_view(request):
user = request.POST.get('user', None)
content = request.POST.get('content', None)
if user and content:
now = int(time.time() * 1000)
key = f'user:content:{user}'
with redis.pipeline() as pipe:
# 队列的大小
pipe.zadd(key, {now:now})
# 时间范围内过期时间点,超过这个时间所有值都要删除
pipe.zremrangebyscore(key, 0, now - 60 * 1000)
# 当前队列的大小
pipe.zcard(key)
pipe.expire(key, 60)
count = pipe.execute()[2]
if count <= 10:
# 保存内容等其他操作
pass
else:
# 拒绝提交等其他操作
pass
return HttpResponse('ok')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很频繁,可以修改60s这个参数的大小,以适应更多的场景。
以上是两个基于时间窗口法和漏桶法的限流示例,仅供参考。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详解Redis实现限流的三种方式 - Python技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