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实现KDTree 附完整代码

对于“C++实现KDTree 附完整代码”的攻略,我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

  1. KDTree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原理
  2. KDTree的实现思路和整体代码结构
  3. KDTree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
  4. 两个示例应用说明

KDTree基本概念和算法原理

KDTree全称是K-Dimensional Tree,即K维树,是一种便于高维空间数据检索的数据结构。其基本思路是对于每个节点,都按照某种规则将空间划分成两个子空间,并以此递归构建一棵树。在查询时,可以通过比较搜索点与树节点的距离和子空间的位置关系,避免对整个空间进行遍历,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k维点集合,KDTree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从点集中选择一个点作为根节点分割平面的中心点,如取其中横坐标中位数。
  2. 以这个中心点为分割平面,将点集中所有点划分到两个子节点上,分别保存其左右子节点,并以它们再次递归划分。
  3.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无法继续分割或者达到预定的深度或节点数。

在检索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找到与目标点最近的叶子节点。
  2. 从叶子节点向上回溯,计算目标点与父节点之间的距离,更新最近距离和当前最近点。然后继续比较目标点是否在当前节点的未遍历的子节点所代表的矩形区域中,若存在可能更小的距离,那么递归搜索这些子节点。

KDTree的实现思路和整体代码结构

在实现KDTree时,需要定义一个节点类,来保存节点的位置、划分的分割平面、左右子节点等信息。整体的代码结构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KDTree {
private:
    struct Node {
        std::vector<T> point;
        int split;
        int depth;
        Node *left;
        Node *right;
        Node(std::vector<T> point_, int split_, int depth_):point(point_),split(split_),depth(depth_),left(nullptr),right(nullptr){}
        ~Node(){
            if(left != nullptr) delete left;
            if(right != nullptr) delete right;
        }
    };
    Node *root;
public:
    KDTree():root(nullptr){}
    ~KDTree(){
        if(root != nullptr) delete root;
    }
    void build(std::vector<std::vector<T>> points, int max_depth = -1, int max_node = -1);
    std::vector<T> search(std::vector<T> target);
};

其中,build函数用于根据给定的点集构建KDTree,需要传入一个点集合points,以及可选的最大深度和最大节点数。search函数用于检索与给定目标点最近的点,需要传入目标点target,以及返回离其最近的点。

在build函数中,首先需要实现采用中位数对点集进行分割的函数。具体代码如下:

int split_point(std::vector<std::vector<T>> &points, int l, int r, int split_dim){
    T x = points[l][split_dim];
    int i = l, j = r;
    while(i < j){
        while(i < j && points[j][split_dim] >= x) j--;
        if(i < j) points[i][split_dim] = std::exchange(points[j][split_dim], points[i][split_dim]);

        while(i < j && points[i][split_dim] <= x) i++;
        if(i < j) points[j][split_dim] = std::exchange(points[i][split_dim], points[j][split_dim]);
    }
    points[i][split_dim] = x;
    return i;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荷兰国旗问题的解法实现双指针交换和快速元素赋值。然后,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对整个点集进行分割:

void build(Node *&node, std::vector<std::vector<T>> &points, int l, int r, int depth, int max_depth, int max_node){
    if(l >= r) return;
    if(max_depth > 0 && depth >= max_depth) return;
    if(max_node > 0 && r - l + 1 > max_node) return;

    int k = points[0].size();
    int split_dim = depth % k;

    int mid = split_point(points, l, r, split_dim);
    node = new Node(points[mid], split_dim, depth);
    build(node->left, points, l, mid - 1, depth + 1, max_depth, max_node);
    build(node->right, points, mid + 1, r, depth + 1, max_depth, max_node);   
}

void build(std::vector<std::vector<T>> points, int max_depth, int max_node){
    int n = points.size();
    std::vector<int> idx(n);
    for(int i = 0; i < n; ++i) idx[i] = i;
    build(root, points, 0, n - 1, 0, max_depth, max_node);
}

在代码中,max_depth表示KDTree最大深度,max_node表示KDTree最多存在的节点数。可以通过这两个参数来限制KDTree的大小。而search函数,则可以采用递归的方式实现:

void search(Node *node, std::vector<T> &target, std::pair<T, Node *> &best){
    if(node == nullptr) return;
    if(node->left == nullptr && node->right == nullptr){
        T dis = 0;
        for(int i = 0; i < target.size(); ++i) dis += (target[i] - node->point[i]) * (target[i] - node->point[i]);
        if(dis < best.first) best = {dis, node};
        return;
    }

    T cur_dis = (target[node->split] - node->point[node->split]) * (target[node->split] - node->point[node->split]);
    if(cur_dis < best.first){
        if(target[node->split] < node->point[node->split]){
            search(node->left, target, best);
            search(node->right, target, best);
        } else {
            search(node->right, target, best);
            search(node->left, target, best);
        }
    } else {
        if(target[node->split] < node->point[node->split]){
            search(node->left, target, best);
        } else {
            search(node->right, target, best);
        }
    }
}

std::vector<T> search(std::vector<T> target){
    std::pair<T, Node*> best = {std::numeric_limits<T>::max(), nullptr};
    search(root, target, best);
    return best.second->point;
}

KDTree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

通过上述的讲解,可以看出,KDTree在高维空间数据检索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场景。其中包括:

  1. 数据库索引:对于高维数据的索引问题,可以使用KDTree降低数据检索的时间复杂度;
  2. 机器学习:对于空间数据聚类、降维、分类等问题,可以使用KDTree来构建高效的空间数据模型,从而实现对高维数据的分类识别等任务;
  3. 计算机视觉:如物体识别、目标跟踪、图像检索等问题,同样可以使用KDTree实现高效的数据检索。

示例应用说明

对于KDTree的示例应用,下面分别介绍两个应用场景:

  1. KDTree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如下面的代码所示,使用KDTree可以实现快速地对图像中某个像素点附近的像素点进行数据检索:

std::vector<std::vector<T>> image; // 图像像素点集合

// 构建KDTree,并查找给定像素点附近最近的点
KDTree tree;
tree.build(image);
std::vector<T> target = {x, y};
std::vector<T> closest_point = tree.search(target);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图像像素点集合,并使用KDTree进行了建树和检索操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快速地找到给定图像像素点附近最近的像素点,并实现基础的图像处理任务。

  1. KDTree在高维数据聚类中的应用

如下面的代码所示,使用KDTree可以实现对高维数据的快速聚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在原始数据上计算欧几里得距离,并使用KDTree来实现数据分割和聚类的任务:

std::vector<std::vector<T>> data; // 原始数据集合
int k = 10; // 聚类数量

// 计算各数据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然后构建KDTree
std::vector<std::vector<T>> dist(data.size(), std::vector<T>(data.size(), 0));
for(int i = 0; i < data.size(); ++i){
    for(int j = i + 1; j < data.size(); ++j){
        T d = 0;
        for(int p = 0; p < data[i].size(); ++p) d += (data[i][p] - data[j][p]) * (data[i][p] - data[j][p]);
        dist[i][j] = dist[j][i] = d;
    }
}
KDTree tree;
tree.build(dist);

// 根据KDTree快速实现聚类
std::vector<std::vector<int>> clusters(k);
std::vector<int> visited(data.size(), 0);
for(int i = 0; i < data.size(); ++i){
    if(visited[i]) continue;
    std::queue<int> q{{i}};
    while(!q.empty()){
        int cur = q.front();
        q.pop();
        visited[cur] = 1;
        clusters[i].push_back(cur);
        if(clusters[i].size() == data.size() / k){
            break;
        }
        std::vector<int> nearest = tree.search(dist[cur]);
        for(auto nei : nearest){
            if(!visited[nei]) q.push(nei);
        }
    }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原始数据集合,并使用欧几里得距离计算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然后使用KDTree来实现数据分割和聚类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高维空间数据检索中实现快速的数据聚类。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C++实现KDTree 附完整代码 - Python技术站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7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17日

相关文章

  • Java数据结构之链表的增删查改详解

    Java数据结构之链表的增删查改详解 简介 链表是非常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将数据储存在一个个结点中,每个结点存储了它所代表的数据和它下一个结点的指针,通过这些指针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链。 新建链表 // 定义链表中元素的结构 class ListNode { int val; ListNode next; ListNode(int x) { val = …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MySQL索引原理详解

    MySQL索引原理详解 MySQL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帮助查询语句更快地访问到所需的数据,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本文将详细讲解MySQL索引的原理、类型及如何创建索引。 索引原理 B树 MySQL索引底层数据结构主要采用B树,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B树的每一个节点可以存储多个键值,每个节点的子节点个数也可以大于2,从而使得查询效率更高。 索引分类 My…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C语言 结构体数组详解及示例代码

    C语言 结构体数组详解及示例代码 结构体是C语言中最为基础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可以将多个数据类型组合成一个整体,方便地进行访问和管理。而结构体数组则是将多个相同结构体类型的变量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的一种数据结构。本文将详细讲解C语言中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方法及示例代码。 定义结构体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结构体类型。结构体类型需要指定名称、成员变量及其数据类型:…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带你了解Java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数组

    带你了解Java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数组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学习Java中的数组数据结构和对应的算法。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数组。 什么是数组? 数组是一个同类型数据元素的集合,在内存中连续存储。数组具有索引性,我们可以使用索引值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 声明和初始化数组 在Java中,声明一个数组需要指定以下三个参数: 数组的类型 数组的名称 数组的大小 以下是一个…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JS中的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链表(Linked-list)实例详解

    JS中的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链表(Linked-list)实例详解 什么是链表? 链表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数据结构,由一系列结点(Link,也称为节点)组成,并通过每个节点中的指针(Pointer)链接在一起。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一个指向某个位置的引用。 链表的主要特点是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中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与数组相比,链表的访问和操作速度较慢,但在处理动态结构数据…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Huffman实现

    Huffman编码树 秒懂:【算法】Huffman编码_哔哩哔哩_bilibili 约定:字符x的编码长度 就是其对应叶节点的深度; 在一个字符集中,每个字符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那么若都采用固定长度编码的话,那么编码长度会非常大,并且搜索时间复杂度都非常高;若采用非固定编码,出现次数多的字符编码长度小一些,并且放在树深度小的地方,提高搜索时间效率;这样带权平…

    算法与数据结构 2023年4月17日
    00
  • C#中的数据结构介绍

    C#中的数据结构介绍 什么是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式。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态。 C# 中常见的数据结构 在 C#中,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以下几种。 1. 数组 数组是一种存储固定大小的相同类型元素的顺序集合。在 C# 中数组可以是单维、多维或交错的,并且数组支持索引和 LINQ 查询操作。在创建数组时需要指定数组的大小…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 C语言数据结构二叉树简单应用

    C语言数据结构二叉树简单应用攻略 1. 什么是二叉树? 二叉树(Binary Tree)是一种树形结构,它的每个节点最多包含两个子节点,它是非线性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表示许多问题,例如家族关系、计算机文件系统等等。 2.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等,本攻略主要讲解插入和查找的实现。 插入操作的代码如下: // 二叉树的插入操作 …

    数据结构 2023年5月17日
    00
合作推广
合作推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