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inux 中,“broken pipe” 表示由于写入到一个已关闭的连接(socket)引起的错误。当一个进程尝试从一个已关闭的连接中读取数据时,内核会产生一个 SIGPIPE 信号,该信号的默认操作是终止该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解决它,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一般来说,造成 "broken pipe" 错误的原因有两个:
-
发送端关闭连接:发送进程(client)发送数据到接收进程(server),但是在接收进程接收到数据之前,发送进程就已经关闭了连接,导致接收进程尝试写入一个已经关闭的连接,从而报出 "broken pipe" 错误。
-
接收端没有及时接收数据:同样地,在发送进程发送数据到接收进程的时候,如果接收进程没有及时接收数据,例如没有使用recv或者recvfrom系统调用来读取数据,就会导致发送进程尝试写入一个已满的缓冲区,从而报出 "broken pipe" 错误。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原因 1 的解决方法:
通常来说,当出现这个错误时,我们需要在发送端检查连接是否已经关闭。如果发送进程在发送完数据之后就关闭了它的socket,那么可以尝试使用shutdown系统调用来关闭它。例如,如果你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则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shutdown(sockfd, SHUT_WR);
这将关闭连接的写端。这表示发送方发送的所有数据都将被发送到接收端,然后关闭写连接,我们可以确保接收端接收到所有的数据。接收端仍然可以从连接读取数据,直到它将连接关闭。
原因 2 的解决方法:
当接收方没有及时接收数据时,我们有两种方式解决:
一种方法是调整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递速度,以确保接收方有足够的空间来接收数据。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缓冲区的大小来避免 "broken pipe" 错误。在Linux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调整网络套接字(socket)的缓冲区大小:
echo 8388608 > /proc/sys/net/core/wmem_max
echo 8388608 > /proc/sys/net/core/wmem_default
echo 8388608 > /proc/sys/net/core/rmem_max
echo 8388608 > /proc/sys/net/core/rmem_default
其中,上面的命令将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8MB。当然,这个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非阻塞的socket或者select系统调用,以便通过轮询接收数据时,不会阻塞程序。例如,如果你正在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你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设置非阻塞IO
fcntl(sockfd, F_SETFL, O_NONBLOCK);
// 在read之前,添加select函数
fd_set rset, wset;
FD_ZERO(&rset);
FD_SET(sockfd, &rset);
while (1) {
int ret = select(sockfd + 1, &rset, NULL, NULL, NULL);
if (ret < 0) {
perror("select error:");
continue;
} else if (ret == 0) {
printf("time out\n");
continue;
} else {
if (FD_ISSET(sockfd, &rset)) {
char recvbuf[1024] = {0};
ret = recv(sockfd, recvbuf, sizeof(recvbuf), 0);
if (ret <= 0) {
break;
}
printf("%s\n", recvbuf);
}
}
}
以上就是解决 Linux 报 "broken pipe" 错误的几种方法,具体方法因具体情况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站文章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站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Linux报 “broken pipe” 异常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 Python技术站